近年来,大疆(DJI)作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领导者,迅速崛起并在多个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然而,这一成功并未受到所有国家的欢迎,尤其是美国(懂的都懂)。
简单来说,就是随着大疆的无人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,美国政府对其的态度逐渐转向敌对,这背后复杂。
大疆的崛起
成立于2006年的大疆,凭借创新的飞行控制技术、稳定的无人机平台以及易于操作的设计,迅速从一个小型企业成长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领头羊。
尤其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,大疆凭借“精灵”系列、Mavic系列等产品,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。
大疆的产品不仅在娱乐和航拍领域广受欢迎,也逐渐进入了农业、建筑、安防等多个行业。
凭借着技术的创新和价格的竞争力,大疆的无人机在美国市场也得到了大量的用户和应用,从专业航拍到军事侦察,几乎无所不包。
然而,这种成功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觉。
老美的制裁
美国政府对大疆的最大担忧来自于国家安全。
由于大疆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和摄像头等核心技术,能够采集大量敏感信息,一些美国官员担心大疆无人机可能被用来进行间谍活动,尤其是在军事和政府设施附近。
美国政府认为,作为中国企业的大疆,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或影响,这使得大疆的无人机在美国市场的使用成为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。
于是,2017年,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对大疆进行调查,怀疑其无人机可能向中国政府提供数据。
虽然大疆否认了这一指控,并表示其产品没有任何间谍功能,但美国政府的怀疑并未消退。
此后,大疆被多次列入美国政府的“黑名单”或受到制裁,包括被禁止在美国军方、政府机关使用。
2023年,美国更是以涉嫌“安全威胁”为由对大疆开出巨额罚款,并试图将其驱逐出美国市场。
如今,美国政府对大疆的进口禁令仍在酝酿当中,计划在一年内全面实施。
面对美国威胁将“大疆无人机”踢出市场,大疆毫不退让,反手送出一记“回击”。
在2024年1月13日,大疆正式宣布对其在美国的“地理围栏”功能进行调整。
以往,大疆的无人机内置的“地理围栏”会自动阻止其在机场、军事基地、政府机构等敏感区域上空飞行,作为安全保护措施。
这一功能可以防止无人机在关键基础设施附近造成潜在安全隐患。
然而,这次更新后,大疆不再对这些禁飞区进行强制性限制,取而代之的是向飞行员发送警告,提醒他们飞行可能带来的风险,最终飞行是否继续,由操作员自行决定。
这一举措,无疑是在回应美国政府的种种压力。
大疆表示,此举是为了将“控制权”交还给无人机的操作员,并且确保符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(FAA)的相关规定。
美国政府的禁飞区政策被视为对外国企业的技术干预,而大疆此次的回应,正是通过“让飞行员自主决策”来进一步挑战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。
是的,面对这一局面,大疆似乎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。
大疆的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一次技术调整,更是一场关于全球科技竞争与规则制定的博弈。
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崛起,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类似大疆的企业,敢于面对来自美国的挑战,逐步推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改变。
